佛所教导的普贤十大愿王
admin 2021-03-01 3051 浏览 0 评论
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。
现在许多人,不是很信佛法,认为是迷信,其实不是这样的,佛法也是世间法,只是由于因缘的关系,我们没有福分见到在世佛。佛是真语者,他用博大圆满的见解为我们解决了世间的各种问题,为我们提供了正知正见的行为的指南,但是,佛度有缘人,所以,许多正知正见并未能深入到每一个寻常巷道中去。
下面我用简单的话语向大家介绍一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。
一者礼敬诸佛
二者称赞如来
三者广修供养
四者忏悔业障
五者随喜功德
六者请转法錀
七者请佛住世
八者常随佛学
九者恒顺众生
十者普皆回向
以上十者是我们的行为指南,下面是我的一些浅略的见解。
佛陀是无上的觉者,我们的行为不会对其有所增减,那么佛陀为什么要留下这些见解,给后世呢?他希望什么呢?
一者礼敬诸佛,佛是无比尊贵的,所以,我们对他跪拜,很多人诘难佛教的跪拜,其实,佛只是以此来消除人们的傲慢心后狂妄心,让人学会谦和和厚道。而礼敬诸佛,究竟是礼敬谁呢?众生皆具足佛性,所以,佛陀是告诉我们,对待每一个人,都要恭恭敬敬,就像我们拜佛一样,用拜佛的心去对待遇见的每一个人,这就是佛的用意。当然,推己及人,推人及物,是不是我们恭敬人就圆满了呢?不是的,一切器具,花木,皆有灵性,我们也不能对他们生傲慢心,所以,对人,对事,对物,都应当有恭敬心。我们常听尽虚空遍法界,那么佛无处不在,也就是,随时随地,何情何景,一人一木,我们都应当保持恭敬心对待。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呢?当然,没有好处的事,是少有人做的,我在土豆经验九——财富的秘密中已经说了,你如何对待别人,别人将如何对待你,那些贵人是怎么来的?就是恭敬中来的,因为你尊重别人,尊重万事万物,那么你自然尊贵。为何?反作用力啊,你尊重别人,别人能不尊重你吗?当大家都尊重你时,你不是贵人是什么?
二者称赞如来,好了,为什么一是拜佛,二却是称赞如来了呢?为什么称谓发生了变化?这里面有一点,佛是形像,一切众生从相上,都应当尊敬,不论是好,还是坏, 我们都应当尊敬,所以,富人,穷人,好人,恶人,我们都应当尊敬。而如来是本性,是从性上说了,那么,只称赞好的,而不称赞坏的,但是对坏的我们仍然要恭敬,但是只恭敬,却不能称赞。也就是说,一个人做了坏事,我们仍应当去恭敬对待他,但是对他做的坏事却不能称赞,那么我们称赞什么呢?称赞一切的善言善行。这里,也就是和颜布施,善语布施,看到好人好事,看到正确的见解和贤达的人士,我们不要去嫉妒,不要去妒忌,而要去赞美他们,就好像自己做了一样,要去称赞他们。如此说来,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善言善行的,那么,我们要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,去赞美别人,佛陀是希望我们知晓并发现真善美,并称赞,学习的。那么佛的用意便达到了。那么你称赞别人有什么好处呢?还是反作用力,你称赞别人,那么别人当然也称赞你,你到哪里都是鲜花掌声,这也是为什么国家领导人到哪里,都是鲜花乐队开路的缘由了,因为你称赞了别人,所以自然得到别人的称赞。三世因果,我们不能只看现在的行为,我们从那些富人贵人所享有的,也当看到他们过去世种的因,恭敬一切,并称赞善行。
三者广修供养,供养是指的用用器物像话去表达对尊者的恭敬,这里其实意是让我们供养一切众生,广修供养,不仅仅是供养诸佛菩萨和上师,而且要供养世界上所有对我们有恩惠以及没有恩惠的人。如我们的父母、亲戚、朋友,凡是帮助过我们的人,我们都要怀着一种感恩的心情去报答他们。布施和供养的差别就在于,供养含有一种恭敬心在里面,我在土豆经验八中,有一副图把供养打成了布施,吧友尼桑唱D调为我指正了出来,因为供养比布施更具恭敬心。那么为什么要供养一切呢?我们有三块田应当耕种,一是恩田,即父母,因为他们于我们有恩,还有一切帮过我们的人,我们都应当回报他们,用感恩,恭敬的心回报他们,二是敬田,即师长,和德盛者,位高者,年长者,他们都是我们应该敬重的对象,我们也当用恭敬的心去为他们服务,效劳,三是悲田,即比我们穷困的人,乞丐,有困苦的人,我们应当心生慈悯,去帮助他们,当然,不是用傲慢的心去帮助,我们也当恭敬的去帮助他们。所以,我们不但要布施,更要把布施上升到供养的高度,而上升的关键就是恭敬心。
四者忏悔业障,了凡四训中说了,改过要有羞耻心,生敬畏心,发勇猛心,我们凡夫俗子,哪个没有过错,孔子也说过,知错能改善莫大焉,可见,有错不是错,错的是有错不认错,有错不知道自己错,有错不用心认真改!什么是错?什么是业障?简单的说,就是贪嗔痴,什么是贪嗔痴,贪就是别人的想要,就是占有欲,一切对金钱,对权力,对美色,美食生的念头,都是贪;什么是嗔,就是不要不想要的,为什么这么说,嗔不是怒吗?为什么怒?应为那东西不合你口味啊,不合你心意啊,不是你想要的,和你矛盾啊,你不要你不想要的,你包容不下他,这是你怎么做,发脾气,这就是嗔,怒,不要不想要;什么是痴?不知道什么是你想要的,什么是你不想要的,怎么说呢?人本具佛陀一切福德智慧,为何愚痴,因为蒙蔽,就像是布满灰尘的纹理木地板,不能分辨他的纹理了,但是纹理消失了没?没有,当你把灰尘扫了,纹理自然现前了。痴,就是不知道什么是对的,什么是错的,既然不知道,当然没法去追求正确的了。那么我们忏悔业障,就是把贪嗔痴去除,就是扫地,地干净了,纹理便出来了。纹理就是本性具足的福德。怎么做?去除分辨心,这样就不会看到喜欢的就生占有的欲望,看到不喜欢的就发脾气拒绝他的靠近,有智慧自然就明了了。当然,时时反省自己做的不对的,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,以比自己贤能的人为榜样,都可以让你更加认识到自己的过程,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,知过能改,善莫大焉。看到喜欢的,能够不生占有欲,让他继续在自己的轨道里运行,看到不喜欢的,也不生排斥心,也让他继续在他的轨道里运行,这样,便远离了愚痴,也能消除贪婪和嗔恚。
五者随喜功德,什么是功德?善即是功德,什么是随喜,即随同他一起欢乐。也就是别人做了好事,你像自己做了好事一样高兴,就是随喜功德。可以这样比喻随喜功德,一个人买了香木,你站在他旁边,虽然香木不是你的,但是你却可以闻到他的香味,就是说,随喜对于香木所有者没有损害,但是你却能从中受益。我们如何去除自己的傲慢心和嗔恚心,我自己就是一个喜欢嫉妒的人,我思考了很久很久,后来终于发现了一个简单易行的去除的方法:常思维,在生活物质上,多想想比自己差的人,如此,便可消除对于比自己好的人的嫉妒,在思想道德修养上,多想想比自己道德水平高的人,如此,便可消除对于比自己差的人的傲慢心。常思两者,则傲慢,嫉妒可除。我通过多年的思考,发现嫉妒有这么一个特性,我们所嫉妒的人,往往是我们身边的人,具有可比性的人,或是同事或是朋友同学,我们嫉妒他们的财富,才能或是美好的生活,为什么,我们不会嫉妒比他们更好的人,而当当嫉妒他们呢?原因是可比性,我们会认为自己才学比他高,位置却没他高,会认为自己付出比他多,财富却没他多,这就是比较,一切比较都有一条基准线,都是站在这条基准线上比较,所以我们不会去和比尔盖茨比富,也不会和奥巴马比权力,但是我们却会对我们身边比我们好的人产生嫉妒,这就是因为,在他们身上,可以找到这条基准线,而一旦消除了这条基准线,那么嫉妒就无从生根了。消除基准线的办法,前面我已经说了,就是把自己置身于所有的人之中,无论自己再聪慧,也有比自己更聪慧的,无论自己再贫穷,也有比自己更贫穷的,所以,自己缺乏的,要随喜赞叹拥有的,自己拥有的,要能够供养布施他人。
六者请转法齤轮,法齤轮是,传播法的,在世俗的教义就是传播知识,为什么?因为没有教育,没有引导,不是人人具足先天的明智的。所以大学中庸中有话:因诚而明谓之性,因明而诚谓之教,这个明,就是明白道理,因为明白道理而心诚敬,就是教育的功效啊。所以,我们要大力倡导正教,弘扬传统文化,修德立身。那么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如何转法齤轮呢?可以传播给别人正确的思想见解,可以助印善书光盘,也可以通过网络让人明白道理,这些都是转法齤轮,就是让正确的光明的道理,传播下去,让更多更广的人能明白真理,远离愚痴。所以说,一个社会如何进步,如何发展,靠的就是人人的心力,怎么提高人性,增长道德和情操的力量,就是正确的国民素质教育,就是对于正信的传播。这个传播越是到位,就越能增强一个国家的整体素质和能力。
七者请佛住世,如果有大德,我们可以见着,光是看着他的言行,就对我们是很大的帮助和利益,所以,我们弘扬已有的善书,更希望有具足的大德能够亲临教育开导我们,这样我们进步就快。再世俗中,老人家年龄大,经验丰富,又是我们的敬田,经验多啊,所以敬,恩田,给予过我们,所以有恩,和悲田,老了,身体或多有些毛病,所以又当慈悯他的疾病,所以,我们心中发愿,愿老人家能够多活些年头,这是非常好的,是孝顺的表象,因为他们多活,便可多利益我们,对大家都好,所以,我们心中要常常怀想着愿天下的老人都健康长寿,这样就可以为我们的行为给予更多的指南。
普贤十愿,前七愿是愿行,后三愿是回向行。什么是回向?大家都听说过心想事成这个成语吧,大家祝福人时常常都说愿你心想事成,这个心想的就是你所回向的,你回向给自己心想的,那么前面的福德正行,给你的回向提供正能量,自然就事成了。所以大家说佛教迷信,那是不明白,佛教是圆融深广的,出世入世都行得通的。大家都拜佛求佛,许愿,其实,自己按照佛说说的做,自然就吉祥如意,平安遂意了。
八者常随佛学,佛说了这么多,你看书,也知道了这些道理,知道了,没用的,要做,大家物理都学过的W=F*S,这个F是力,S是距离,W是功,很明白的道理,F就是付出的努力,S就是付出努力的时间,越努力,越持久,自然成功就越大。所以,如果你不行动,那么这个F就是0,那么无论如何是没有功的,所以我们要常随佛学,要学佛,佛怎么做,我们就怎么做,佛是天人师,是老师,所以,我们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,不偷懒,不懈怠,努力的去做。做好了自己,又给别人做了典范,这是很好的,多行动,正确的行动,慢慢的你就会发现自己做了很多,也走了很远的。
九者恒顺众生,大学中庸中有这么句话,原文忘了,意思是,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性格特征,我们知道他们的性格特征,顺着他们的性格,就什么事都能办成了。打个比方,鸟在天上飞,鱼在水中游,那么鸟飞是一个人的特性,鱼泳又是一个人的特征,我们就要顺着他们的特征,飞的我们不能逼着他去游,游的也不能逼着他去飞,顺着他的性子,自然大家都相安无事。人有性,自己也有性,这个性在佛学中就是业力和习气,这个业力习气,不是那么好改的,所以,我们要成事,就要顺着他们的性子。让他们高兴。怎么够顺?前面的八点就是我们顺众生的办法,我们再回顾一下,首先是要尊重对方,就是礼敬诸佛,其次要发现他的优点长处和善行,并对其称赞,也就是称赞如来,三者要能够拿自己的东西和别人分享,供养给对方,就是说的广修供养,四者要看到别人做错了,要想自己有没有过错,如果有,就要改正自己的过错,也就是忏悔业障,如果别人做了好事,对的事,自己做不到的善行功德,要发自内心的赞叹,就是随喜功德,对于你知晓,但是别人不知道的道理,我们要用巧善让对方明白,这就是请转法齤轮,每个人都希望能多活,所以,我们也当愿他健康长寿,对于那些大德和贤能人士,我们更应该祈求他们能活的久些,也就是请佛住世,然后我们仍当不断的学习,和行动,履行这些正确的言行,就是常随佛学,通过这些,我们去恭敬别人,帮助别人,成就别人,最后,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,所以,恒顺众生,就是顺自己,顺自己的什么,顺自性,得,不动摇,失,不动摇,是什么就是什么,这样,作为一个人,也便做好了做人的责任和担当。
最后,十者普皆回向,这么多的福气和力量,用来回向给自己想成的事,当然必须是正确的善事,而不能是邪念,邪念最终仍害己,用自己的这些功德回向给自己的愿望,那么自然心想事成了,所以佛教导我们的是心想事成的秘方。当然,最好的回向是,连自己都没有了,众生就是自己,所以是把我们自己所修、所学的功德,毫发都不保留的,全部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、回向菩提、回向实际,把自己的心量拓开,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己,到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究竟大圆满。
很简单的,真正的真理都是很简单的,复杂的做不到,做不到的就不能是好的,简单但是有效,坚持下去,再简单也不简单。所以今天,我写下了这篇简短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,愿以此功德回向给虚空法界一切众生,愿众生安康,离苦得乐。
- 上一篇:布施后转之财富的秘密
- 下一篇:戒除之终南捷径放生
相关推荐
- 个人版翻译古籍之太上感
-
《太上感应篇》是道教的经典著作之一,旨在劝善。因原文是古文,我用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来通俗的翻译。简而言之,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。 太上曰,祸福无门。惟人自召。善恶之报。如影随形。【太上...
- 这个世上没有别人
-
【土豆经验十六——————这个世上没有别人,你只是一个人在修炼自我】或许标题有些唯心主义了,或许我的思想本来就充满着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,但是,如果你真如此去生活,会发现,因和果是如此的对称,而生活在自...
- 土豆文集之十五一期一会
-
一期一会是什么个意思呢?即一生之中只有这一次机会,一次缘分,只可做此一次。“一期一会、难得一面、世当珍惜”之感,苍凉而略带寂寥。进而思考人生的离合、相聚的欢娱,使参与者的精神境界接受一次洗礼,达到更高...
- 杜绝婚前性行为
-
要想有着贞洁的爱情与婚姻,我们必须杜绝婚前性行为,包括对女友乃至于去找小姐,这些都当勉励杜绝,当然,手印更是应当戒除。因为,婚前性行为会给女孩带来可能的巨大伤害,见下文。此文为转帖。诸余罪中。杀业最重...
- 八字命理不好的人
-
年少不更事,导致做出手银等伤身败德的事,对于以后的婚姻事业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影响,所以,悬崖勒马,迷途知返的我们,如何才能有一段美好的因缘呢?如何才能将功补过,弥补自己过去的错误行为呢?下面是我用白话...
- 生贵子的方法
-
求子之道(求子前准备、禁忌、保胎、产前产后、儿女教育等)此篇为求子之道,为什么作此文,由己及人,人人想有一个聪明智慧有福气的孩子,但是,不种因,难得果,而世上善书正见,又难得遇见结缘,故此,我将印光大...
- 戒除之终南捷径放生
-
戒有两大捷径,一是放生,二是孝顺,要做的真孝顺很难,所以可以从放生开始,再慢慢的转为孝顺。我从20010年开始正规的戒,那时,我就在网上找了许多方法,其中我归纳了6点,1孝顺父母,2放生布施,3劝人戒...
- 佛所教导的普贤十大愿王
-
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。现在许多人,不是很信佛法,认为是迷信,其实不是这样的,佛法也是世间法,只是由于因缘的关系,我们没有福分见到在世佛。佛是真语者,他用博大圆满的见解为我们解决了世间的各种问题,为我...
- 六度波罗蜜之一布施
-
【土豆经验八————六度波罗蜜之一布施】六度波罗蜜是万行之基,而布施是六度之基,所以是基中之基。土豆经验七中说过要去除欲望,需要拥有不占有的艺术,而如何去除不占有的贪心,布施是最好的良药。占有对应的反...
- 不占有的艺术
-
欲,咬文解字,即谷欠,谷,山谷之意,欠,缺少,不足。欲壑难填,即欲望的山谷难以填满。无论多少的物质,也填不满一颗贪婪的心。**,食欲,钱欲,权欲,名欲,睡欲,皆为欲,满足小我之快感,增长无名之烦忧。所...
- 感恩的心
-
土豆经验第七季——感恩的心其实我记不清是第几季了,姑且算第七季吧。我们需要一颗柔软的心,因为柔软了,别人便无法伤害你,当然,你也不会去伤害别人了。我记得林肯说过这么一句有趣的话:我就像是天鹅绒,这样,...
- 修心养性第五季——南无南无谢谢
-
看过稻盛和夫的着作《活法》的人,可能对这个词并不陌生,“南无南无谢谢”,这么一句无论何时都能脱口而出的一句感谢的话。首先在这里,我要谢谢牧马人,是他向我介绍了这本书,才有了今天这篇短文的题记。另外我要...
- 修心养性第四季之——在痛苦中涅盘
-
今早,3个4点多的闹铃,终于把我闹醒了,我赶在了5点钟之前起床,在半睡半醒的朦胧之中,我突然明白了,并清晰的认识到,人生,是一个在痛苦中涅盘,在安逸中堕落的过程。一切暂时的痛苦的事情,都是有助于提高自...
- 修身养性之——你所不知道的秘密
-
自私自利是人的驱动机制,但是万事万物都是相互制约的,每一个问题的反面,正写着他的答案。就像毒草之旁,必有解药。那么,我们究竟错在哪里?看看这几条法则吧,是写在圣经中的西方人的思想精华。【黄金法则】:你...